『智库·话题』成都严控“商改住” 回归公寓本质将是未来出路
2017年5月12日

 

 

 

 

商办项目遭严管  创新型公寓产品或将出现

 

主持人毛国英:成都4月21日出台的公寓调控政策原因是什么?

 

温耀春:政策导向。随着北京、上海对类住宅产品的严控,其它一些热点二线城市包括成都也跟进了调控政策,从长远来说也是在保护购房者的利益。

在对类住宅产品调控的同时,也反映出城市规划调整滞后的问题。目前各区域的核心区规划了大量的商业、商服用地,但商业特别是办公产品过剩,容积率商业消化不完,必须要做办公塔楼,而办公楼又完全去化不了。以前可以通过公寓楼的方式来设计,调控后这个矛盾就放大了。

张雨放:从调控政策来看,更多是想限制产品的终端销售市场。比如对面积、对终端使用用途的控制,也许未来公寓类产品(政策调整所针对的商办楼)的出路和方向在于运营。

 

 

方艺光:我个人认为,成都政府出台政策是响应号召,表决心、表态度的举动,也并不是一刀切,毕竟仍有不少的项目是已报建报规的。

主持人:成都商业存量依然高企,无新增的情况下还需8年时间消化。面对新的商办政策,大量空置商办物业无法改变成租赁住房进行经营,是否制约开发房企对于公寓产品的销售,开发房企应该如何应对?未来公寓成交将会是怎样的走势?

 

张柯:应对这一新政,从设计角度讲,出路就是"创新",符合时代特质的,大力度的创新。房产开发与时俱进,政府、开发商、设计师、策划人、建设者等参与各方形成的合力,已创造出很多以前没有见过、没有想过,甚至不敢想到的创新产品。期间也不断受到市场和主管部门的控制与修正,而这样的博弈产生的一个个创新创意,点亮行业曲折前进的路径。

 

房指数分析师王奇:在“3.24政策”的影响下,3月成都公寓销量升至6544套,达到一年来的最高值,但在“4.21”公寓新政后,成都公寓市场成交量呈现了明显的下滑趋势。

 

方艺光:成都公寓市场成交量的下滑主要在于客户的观望情绪,都很担心像北京、广州那样对未来的一刀切政策。其实从我们的销售数据看,现在投资公寓的客户更有决心了。另外,在现在的政策下,给予了设计更多的想象和创新,相信会在未来两年,会有更多的创新型公寓产品出现。

 

温耀春:不管设计从技术层面如何创新,在新政条件下,在商业用地里硬做公寓其实还是一个比较畸形的产品,不能通气、不能套住宅套型,给未来的使用带来很大不便。还是需要在政策层面对公寓产品做出引导,回归它应有的居住属性。

 

主持人毛国英:重庆最新的政策是鼓励商改住,成都对公寓提出限制,而成都的商住库存仅城南就占了六成,高达数百万方,是否没有考虑库存情况?

 

方艺光:从成都的市场看,由于前期的过度供应商业用地或调高地块的商业比例,开发商为了加快现金流,必须要配套公寓产品。而公寓产品在成都市场表现一直不活跃导致众多开发商只能通过“偷面积”、“送面积”形成产品利好,实现去化。在新政策下,会有效去化一批已报规报建的公寓项目,从长远看,也必定让开发商及设计院考虑创新产品。

 

张雨放:政策是指导性意见,在目前的政策调节下,将进入设计和报规阶段的项目将放缓其商业产品的推进工作,可能进入观望阶段,从而控制新增公寓产品的量,给去库存留下去化空间和时间。

 

主持人毛国英:未来五年,成都人口流入将超百万,成都的租房市场不可小觑,长租公寓也成为成都房地产市场的高频词(魔方公寓、红璞公寓、龙湖冠寓),新政对长租公寓又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张雨放:整个市场从增量发展期进入存量发展期时,运营是资产的出路和价值增长点,从这一点来说,长租公寓做品牌运营,未来的市场价值和潜力是比较大的。

 

但又回到刚才的问题,如果从户型设计,通气通水等问题上进行了限制,那么公寓产品的居住属性就难以得到低成本的实现,从租赁型公寓的运营来讲也增加了难度。

 

主持人毛国英:当前中国的中心城市发展是需要高质量设计的公寓产品,以这个为前提,在“商住楼”类型产品被限制的情况下,从政策层面以及开发层面如何能推进公寓产品的发展?

 

温耀春:这里的公寓产品主要指具有居住属性的独栋或几栋成组的公寓楼。这种类型的公寓在欧美,以及亚洲各大城市都是非常常见的,而且大多设计的质量很高,甚至成为当地的地标建筑,比如Herzog在纽约下城的高层公寓,以及UN Studio在新加坡靠近乌节路的雅茂公寓等。

 

这种类型的公寓即能满足大城市对住宅的大量需求,又能提升城市形象,应该是未来城市发展需要大力推进的建筑类型。其实中央提出的住宅去小区化可以看做是对这种建筑类型的一种政策引导,但其实当前比较普遍的情况是,住宅都缺省的要按小区来设计,而公寓大部分都是“商改住”倒逼出的产品。

 

要推进公寓产品的发展单靠设计师,或开发商是很难解决的,个人观点从政策层面也需要对公寓产品做出支持。第一,在市中心要增大小块的住宅用地的供应量;第二,是否考虑对出让的商业地块转变一部分指标给住宅性质,当然对这部分住宅可以增加一些定义条件,比如没阳台,公建化外墙等等。

回归公寓本质 长期运营实现物业价值

 

主持人毛国英:之前很多产品将通气作为卖点,新政策要求“商业、办公类建设项目中的办公用房(公共食堂除外),不得接入天然气。”在这种情况下,除了电热,厨房的功能如何去弥补?

 

张柯:新科技,人类能源将走向全电化。

 

张雨放:建公共食堂。公寓产品往往是小户型,针对的都是年轻人,年轻人很少在家做饭。而且公寓产品做更多公共空间,提供更多共享设施和交流空间,也是社区圈层的发展方向。

 

主持人毛国英:那么在“不得采用住宅套型式布局与功能设计”的要求下,如何去打造高端公寓产品居住体验,实现舒适型的居住功能?

方艺光:如果政策持续不变,未来开发商在考虑公寓产品的配置上,将回归公寓的本质,作为酒店的补充,更完善的服务、更多元化的配套、更人性化的管理

 

张雨放:通过长期运营来实现物业价值。

 

毛国英:服务,舒适度,安全度都是物业增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持人毛国英:我们看到,部分商业的规划设计过分关注其商业价值,缺少对其他多元价值的考量,比如忽略了商业对城市的价值、公共空间、整合价值等。区别于住宅,在商业的设计、建设及运营管理中应如何体现其多元价值?又要具备哪些必要条件和因素,才能实现商业的综合价值?

 

方艺光:不应该是居住体验,而是生活需求。简单说酒店配套的必须有,另外专属管家不可少,最能体现细微的是相对应“老乡”。从生活的细节,如家政、托管、邻里社交、专车等一系列服务做文章。而且在未来的所谓商业物业上,也未必一定要做公寓产品,如联合办公、众创基地、孵化园等模式。

 

毛国英:有偿服务促进了产品的良性循环,对于公寓类产品长期保持良好的服务品质是一个出路。

 

 

张雨放:运营品牌的价值具有较大的增值空间,但是我们也看到现在市场上涌现出了大量的运营品牌,如何实现运营品牌的增值,需要一个相对长期的运作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关键,我们认为一开始必须有一定资本的注入,才可能支持运营的真正实现和价值提升。

 

转载自:房观察